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

尹坤01鱼化石(油画)



尹坤01 鱼化石 20F 72X60cm (油彩*画布)
尹坤1969 生于四川
1992 毕业于阿坝师范美术系
1993 于北京创作、生活至今
个展:
2002 爱上自己,云峰画苑,北京
联展:
1999 七人油画展,亮马大厦德国会议中心,北京
2000 协奏曲,云峰画苑二人展,北京
2001 今儿个天气不错,云峰画苑二人展,北京
现象艺术展,凡画廊,北京
2002 芯片的心,BS艺术车间,北京
2003 浮世面孔,Art Seasons Gallery, 新加坡首界青年美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当代艺术家21联展,观景廊,北京
城市的感知与幻想,Art Seasons Gallery, 新加坡
表情与状态,泰康人寿艺术空间,北京
七人画展,秦昊画廊,北京
二人联展,云峰画苑,北京
2004 中国当代艺术展,Vanessa Art House, 印尼雅加达
进进出出,首都师大美术馆,北京
第一回展,88艺术文献仓库,北京

尹坤的十年之旅——从1995到2004

  郑日雄
 十年前尹坤从四川来到北京, 十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刚到北京生活的时候,尤其是在1998到1999年, 尹坤经历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日子。但是在那段时间他也经历和探索了许多不同的事物, 比如自我更新、孤独感及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等。

  有时我们不得不说生活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或许可以称为最能激发其灵感的。

  在尹坤1998到2000年的作品里使我的这个看法得到印证。从生活的窘迫和低迷到经历愉悦的阶段, 尹坤在他1999年的作品中大量应用了人民币的形象。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他的作品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人民币的图案, 借此描绘了社会的发展、生存的重要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币的颜色也逐渐地转成玫瑰色, 似乎代表着生活象玫瑰一样的甜美或金钱的诱人。还有一些作品中有裸体的男女兴奋的舞蹈和被钱的形象蒙蔽的图画,表现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强调着由金钱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让我们期待尹坤更为精彩的发现之旅。


  这十年

  尹坤

  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我第一次离开四川独自流浪到了北京。我依然深切地记得那时的感受,北方初春的强烈印象;明亮的阳光,刺骨的风,灰的城市,果子煎饼,还有圆明园干枯的草,秃的树,大的鸟---后来知道那就是喜鹊,破旧简陋的棚屋,以及深刻的外乡人身份。溶入是艰难,对于我这个羞涩的乡下少年,其间的艰辛现在想起嗓子里依然泛起淡淡的苦涩。要活下去,要画画。

  从95年到98年,我的作品里充满了浓浓四川情结,内容大都是关于生命,死亡,痛苦之类,色彩是悲剧似的苦涩味。98年到99年是我痛苦蜕变的时期,从个人地方的样式里摆脱出来。那段时间画一大堆,再涂掉,一年里变好几次。否定自己是痛苦不堪事,摆脱自己习惯的躯壳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忍受力。期间保留下来的作品是我那段时间最好的印证。从99年秋天画[[大阅兵]]开始,完成了[[验钞]]系列作品,我用了五年时间彻底摆脱了完全个人内心深刻化的地方样式。

  第一次睁开眼睛看社会,关心,了解,评判。99年到2001年的作品吸收了艳俗和玩世的因素,开始变得轻松,明亮,快乐了,但不无幸免地又近亲繁殖。2001年到2002年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时期。艺术,生活,逃脱不了的感情,因为困惑,迷茫,,我选择了再次闭上眼睛,[[自恋]]系列就是每天向内心追问的情绪中创作地。2002年到2003年我很快走出了自恋的阴影,睁大眼睛身体力行加入吃喝玩乐的队伍,堕落着并快乐着。一面是洗泡泡浴的男男女女,一面是美好的彩虹。2003到2004年,因为情感原因我有半年时间生活在空洞和虚幻中,泡沫系列是这段时间的自我安抚,半年后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从策划[[年轻人的话]]展览后开始了新的创作,结合了早期的卡通感融入了新的时尚,色彩趋向透明、清新、带有淡淡忧郁的蓝色。

  我就这么生活着,也这么工作着,用心去体悟,跟着感觉走,任由感情,生活影响着自己的作品。虽然起伏不定,但是我是真诚地记录下了这十年成长的过程。两年前和栗宪庭老师的一次聊天,他的话一直影响着我:“画你每天都在思考的”。“你迷茫,那就画出迷茫的感受”。

  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几次,特别是从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这十年我收获的是这些作品和历炼的心。

潘世勋10和平岛礁石(油画)




潘世勋10 和平岛礁石 8F 45.5X38cm 1996 (油彩*画布)

 潘世勋(1934-)满族,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师从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艾中信等教授。
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系吴作人工作室并留校任教。
1984-1986年由国家文化部选派到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进修,并游历欧洲各国。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油画系主任、绘画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等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享有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荣誉。

创作以油画为主,多高原人物风情题材。油画之外亦涉猎书法金石和水墨作品。多次在海外举办个展和参加重要展出,有众多作品为国家美术馆和海外收藏家典藏。对于西方绘画技法材料学亦研究有年,公认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代表作有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高原集市》,素描组画《翻身曲》

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

區楚堅01秋林(油畫)




區楚堅01 秋林 40F 100x80cm 1996 (油彩*畫布)
区楚坚 Ou Chujian
区楚坚,广东四会人,一九五0年生,廿十五岁自广州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考上中央美院的油画进修班,接受国内更多的师长指导。由他自一九八八年后应美国麻州政府邀请访问,并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法国留学迄今的情形分析,他这些年来,的确不断努力寻求新观念的探讨,广泛接受新时代的洗礼,谋求突破与创新,建立起自我表达的独特意念。

  1989年在台湾隔山画馆的广州美院教授联展中,区楚坚以坚实朴质的笔法,凝重的光影描绘,反映了自我创作的意念,在其中显现得卓越超群。由作品很快被争售一空,可见他浑厚的基础和功力,是广为收藏家们相互认同的。1990年所举办的个展中,明显地呈现了西方文明所赋予的新生命,他以虔诚的心情去透视西方,汇集成他自己的新作,他作品的内涵,禀持了西方创作的理念和旧有的基础,由于他以崇尚自然为探讨的重心,所以若干手法仍包融了印象派的光影变化和踏实的写生技巧,但是自然在他手中已被净化了的,是宁谥的,是冷漠的,属于对现时代的反省。

  他所运用的技巧极为丰富,笔触生动,质感厚实,尤其画面中传达的那份蕴含的寂静,仿佛整个宇宙在瞬间顿时停止了下来,暗面的处理手法极高,高彩度的色彩,在明度降低后融合成适度的调和,即使亮丽如点描、强烈如野兽等各派互异的表达方式,都在蓝色调为主的基础下产生了安定与平和。

郭紹綱01溪邊景色(油畫)




郭绍纲01 溪邊景色 3F 2002 (油彩*畫布)
郭紹綱,1932年生,中國油畫家、藝術教育家。北京昌平人。195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1955年赴俄留學,專攻油畫。1960年起在廣州美術學院任教,歷任油畫系副主任、美術教育系主任、副院長、院長。1985年起任教授,並出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理事。1999年獲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名譽教授頭餃和俄羅斯政府文化部授予普希金獎章。自六十年代起在穗、漢、津、杭、深、港、澳、加等地舉辦個人油畫、書法作品展覽二十余次。代表作有《紅帽姑娘》、《鹽洲西虎嶼》、《珠江口》、《總理與畫家》、《留念》、《馮鋼百先生像》、《蒲蟄龍先生像》等。出版作品專集有《郭紹綱油畫選》、《郭紹綱素描選集》、《郭紹綱油畫風景寫生》、《郭紹綱畫集》及美術教育、繪畫基礎專著等。

畫家郭绍纲對于生活和大自然充滿了熱愛與激情。他經常深入生活,到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寫生。他熱衷于現實的風景寫生,以“擁抱”大自然為樂。他認為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均來自對大自然的切身的觀察感受,只有在寫生中畫家才能爆發出活的靈感,才能抓住自然界變幻無窮的色彩和極富生命力的筆法。畫家還認為,“油畫寫生永遠不能被彩色攝影所取代就在于繪畫飽含詩情畫意的藝術表現力要高于機械的感光取影。因為寫生必然要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有感觸,有重點的選擇與表現。因畫家的見識、興致的區別,個性、風格也由此逐漸形成,並還會得到健康的發展。寫生與畫照片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從現實的空間物象中自由擷采,可以提煉、概括物象與景觀的精華;後者則為平面的傳移摹寫,限制了觀察的深入和創造力的發揮,更難以獲得生動而微妙的色彩關系和筆法語言的張力。”

郭紹綱的油畫,語言樸實、醇,筆法凝重、有力,格調淡雅、清新、平和、純真、嫻靜。畫面在大氣勢、大色調中求變化,在單純中求豐富,無論是色彩還是筆法,既概括凝練,又變化微妙,意趣無窮。
郭绍纲 ------
我熱衷于現實的風景寫生,以“擁抱”大自然為樂。在景觀的尋覓中,時因發現美的景點而激動,如不能及時去畫,總有難以釋懷之感。我總要求自己成為全天候的畫家。無論陰晴、朝暮、雨雪,都視為藝術表現自然美的機遇,不能輕易錯過。在現場選好最佳角度,是坐著畫,還是站著畫,完全從表現意境需要為出發點。在可坐可站的情況下,寧肯選擇站立作畫。因為站著畫,揮寫、進退自如,便于施展“拳腳”,抒發情感,有利于掌握色彩對比的遠觀效果。
油畫寫生永遠不能被彩色攝影所取代,就在于繪畫應當飽含詩情畫意的藝術表現力要高于機械的感光取影。因為寫生必然要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有感觸,有重點的選擇與表現。因畫家的見識、興致的區別,個性、風格也由此逐漸形成,並還會得到健康的發展。寫生與畫照片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從現實的空間物象中自由擷采,可以提煉、概括物象與景觀的精華;後者則為平面的傳移摹寫,限制了觀察的深入和創造力的發揮,更難以獲得生動而微妙的色彩關系和筆法語言的張力。
大自然的魅力無窮,我在多年堅持風景寫生中享受到它的恩惠是多方面的。這些作品可作為見證。希望廣大觀眾都能分享我的勞動收獲和幸福,明眼的觀眾會從中發現我作畫的情感和心境,如能提出寶貴意見,顯然會推動我在藝途中的進步致遠。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吳日金01孫逸仙紀念館(油畫)



吳日金01 孫逸仙紀念館 10F 53x45.5cm 1996 (油彩*畫布)
吳日金簡歷介紹
生於一九六二年
籍貫:內蒙古鄂爾多斯
現任:內蒙古藝術學院繪畫系講師
1988 年 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
1994 年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班
1995 年 參選中國第二屆油畫展
1996 年 參選中國第二屆全國美展
1996 年 在台灣郁芳畫廊舉辦個人油畫展
1996 年 台灣蒙古兩地風情展
1997 年 參選中國都市人格現代藝術展
2004 年 吳日金蒙古風情油畫藝術展
2004 年 「重拾記憶」老台灣懷舊系列畫展

2007年3月12日星期一

劉其偉01貓頭鷹(已售出)




劉其偉01貓頭鷹49x34cm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秦大虎07奉化小景(油畫)


秦大虎07 奉化小景 12F 60.5x50cm 1997 (油彩*畫布)
著錄:秦大虎的繪畫世界(一)畫冊p75
秦大虎(1938- )
1938年的生于山东蓬莱。从小热爱绘画。擅长油画。10岁参加部队文工团,
195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3年毕业。
先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工作,后又调到济南军区创作室工作。
1985年从部队回到了母校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现任该院教授和温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职。
代表作《在战斗中成长》、《老将》、《田喜嫂》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十二生肖》组画1988年在美国展出曾产生强烈的反响。《龙》、《虎》、《马》被格林威治艺廊公司限量出版发行。
1997年元月多幅作品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艺术博览会,反映热烈,作品《永乐仙女》是当年博览会唯一被收藏的作品。作品《最强音》、《希望》和《光辉的历程》也享誉国内外。
作品出版《秦大虎油画选》、《秦大虎的艺术世界》、《油画创作基础》、《油画人物画画法图解》等著作

金林權01故鄉春 (油画)








金林權01 故乡春 75.5x45.5cm (油彩*畫布)
金林權(1925-)
1925年5月24日生
1957年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大學油畫學部畢業
1964-1982任朝鮮美術家同盟,電影及舞台美術科委員長
1983年起任文學億術作品審議員
1978年獲得功勳藝術家
有10幅作品陳列在朝鮮美術博物館
代表作有1958年[友誼的舞],1961年[解放],1968年[拉風琴的姑娘].

金昌吉01秋(油畫)







金昌吉01 秋 84x55 (油彩*畫布)
金昌吉(1942-2005)
1942年9月28日在咸境南道長進郡出生
1968年畢業於北韓平壤美術學院
畢業後的30多年在萬壽台創作社工作
他的作品[1939年的春天]在國家美術展獲得了金獎
還有很多作品也都得過各項大獎

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陸國英135風景(油畫)





陸國英135 風景 20P 72.5x53cm 2005 (油彩*畫布)
陸國英(1925.5—)
女,上海人。擅长油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1942 年師從著名油畫家顏文樑。
1947 年畢業于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5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校油畫訓練班,向全國招考美術工作者入學,她又有機會獲得蘇聯傑出油畫家馬可西莫夫的教導。
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馬可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1957 年畢業後重返南京藝術學院任教
任教於苏州美专、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等名校。
出版有1995陸國英畫集及2005陸國英油畫集

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業餘時間從事人物,風景,靜物等創作。其中 1957 年馬可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畢業作品油畫肖像【農婦】曾刊登于蘇聯藝術雜誌、油畫作品選、人民日報、馬可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畢業油畫作品選、江蘇五十周年油畫作品選等。 1995 年【克特、珂琴惠支】入選于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美術雜誌專刊、全國油畫精品大賽等。 1997 年油畫【枸那花】入選于慶祝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中國藝術大展、中國當代油畫展,並于 1997 年 9 月 7 日刊登于為會報上。【畫家顏文樑】刊登於江蘇美術館典藏油畫特集

50年前,中央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由前苏联著名油画家康•麦•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距今已过半个世纪,这个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其时一半以上已是我国相当著名的画家,一半则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学子。经过两年多的油画专业学习,1957年在北京举办的油训班毕业展览会,轰动了全国美术界。其中王流秋的《转移》、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秦征的《家》、于长拱的《冼星海在陕北》,王德威的《英雄姐妹》、詹建俊的《起家》、靳尚谊的《登上穆士塔格峰》、侯一民的《地下工作者》、高虹的《孤儿》、何孔德的《家书》、汪诚一的《信》、任梦璋的《收获季节》、魏传义的《歇晌》、袁浩的《长江的早晨》、王恤珠的《待渡》、陸國英《農婦》以及俞云阶、武德祖、谌北新的北京风景创作,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过去了,当年馬训班毕业的19位学员,已有1/4不在人世。现存这批画家中最年轻的也届古稀之年。但是,由于当年的扎实基本功底,几十年来他们依然活跃于中国画坛。
2002年5月,为缅怀导师马克西莫夫,15位老画家携夫人聚首北京,座谈数日,忆往说今。并计划在今后数年中举办各种类型的画展。